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,一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,奥运会时期,就有专家指明:美国的金牌榜之所以遥遥领先,从孩子就可以看出来。
他们热爱运动,并且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,在中国家长认为进入校队是浪费时间的时候,他们却“挤破头”拼命进校队,从心里真正的热爱运动。
但是早在1912年的时候,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领先于世界的“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”理念,所以说,我们落后的不是理念,而是行动。
▷▷ 1、美国专家提出,孩子参加校队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
在美国,孩子想进校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通过层层选拔,如果成功入选,孩子像中奖一样兴奋,落选的孩子和父母一样难过,他们把这个事当做一个荣誉,也是一个对自身很有帮助的事情。
变得更加自豪
学生在校期间,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,会将学术和运动联系起来,并且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大的集体,提前感受社会活动,在他们心里,会为自己代表了整个学校而自豪。
保持身体健康
在球场上奔跑流汗,能够增加学生的力量和耐力。同时,还可以增强抵抗力,免于疾病困扰。
培养团结的意识
参加校队的学生会为了胜利和冠军而竞争,在赛场上,同学们会因为他们的努力而给他们掌声,校队的同学也会感到自豪,一群人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和争取,所以经过比赛之后,他们会更加珍惜整个集体。
更好的学会时间管理
当孩子加入校队后,认真参加一项运动,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安排训练与学习时间,这在以后的生活和发展中,都能得到很多好处。
在美国,孩子能进入校队,简直是一家人最开心的事情,反观中国,家长们纷纷“谈校队色变”,理由呢,无外乎是害怕训练耽误学习,殊不知在运动的基础上,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少帮助。
▷▷ 2、在中国,北大校长蔡元培,早在1912年就在学校推行“校队”理念
如果你认为国人思想落后,那就大错特错了,北大校长蔡元培,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,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早在1912年5月,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“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人格,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。” 与他所倡言的“完全人格”联系在一起,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。
他说“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,凡吾人身体与精神,均含一种潜势力,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,故欲发达至何地位,既能至何地位。”
蔡元培先生在体育教育方面,也是实践的先行者。在主持校务的第一年,就成立了“北京大学体育会”,随后又建立“北京大学技击会”,使体育运动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,促进了校内外交流、扩大了体育在学校的影响,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,为以后成立体育部和设置体育课教学打下了基础。
为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,在蔡元培的提议下,1919年秋季学期起北大实行新生入学体格检查制度。
同时,1922年北大举行春季运动会,使中断了6年之久的校运会得以回复,蔡元培亲自担任运动会主席,学校很为重视,北京大学日刊出版了运动会专刊,刊载了蔡元培“运动会的需要”一文。此后每年学校都举行运动会,并延续至今。
“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”,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起到了改革教育、尚武求强的积极作用,并有力推动了日后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。
▷▷ 3、思想上的巨人,行动上的矮子
所以可以看出,我们落后的并不是理念,而是自身的行动。
虽然近些年来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降,运动会的创造的记录也是一年不如一年,但是家长和老师真的丝毫不知道运动的好处吗,国人真的一直以来都排斥运动吗?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我们的理念并不落后,拉下的,是我们的行动。
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,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,而这种刺激给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,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、并且有能力去学习。
前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“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”,后有现在屡次教改提升体育在孩子升学中的重要性,希望家长和老师在体育教育方面,行动能够跟得上思想,正确面对体育!